淮安市现代物流学会
 
 

农产品物流创新背景下的淮安“农校对接”模式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29

 

杨剑英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农校对接”作为一种新的农产品物流通道。“农校对接”的实施,不仅可以为大中专院校食堂提供价格低廉,质量安全、持续供给的各类农产品,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也是一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实施运作后有利于学校、企业和农民的三方共赢,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淮安“农校对接”的需求现状和供给条件等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依托较详细的数据资料,提出淮安“农校对接”实施的可行模式和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淮安 农校对接 需求现状 对接模式

 

200911月,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天津、吉林等7省市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农校对接”的本意是指农产品供给方(如基地、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与高校食堂对接,“农校对接”是一种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创新,它可以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流通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有效地解决市场物价波动和稳定学校食堂饭菜价格的矛盾,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学校食品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

淮安市区现有普通大中专院校15所,其中坐落在高教园区内有9所,全市普通大中专院校在校生总计为96000多人(淮安市统计局,2012346)。淮安市区大中专院校食堂年总营业额,以生均年消费 5000元计算,约4.8亿元,按营业额的 60%计算原材料成本,每年主副食品采购总额近3亿元,这是一个较为庞大而稳定的需求市场。而淮安是江苏省农业大市,粮食总产量全省领先,同时淮安的生鲜农产品如蔬菜、生猪、禽肉等随着淮安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产量、品种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较好地具备了“农校对接”的供给基础。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研究了淮安市区大中专院校食堂饮食物质需求现状和淮安农产品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供给现状,探讨淮安“农校对接”的可行性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 淮安大中专院校后勤饮食物质采购模式和需求现状

1.1 淮安大中专院校后勤饮食物质采购模式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淮安高校后勤物质采购模式(途径)主要有三种:招标采购、批发市场采购和分散订单式采购。

首先,联合招标采购模式。目前淮安市大中专院校后勤部门或食堂对主食如大米、面粉、食用油的采购基本上采用的是联合招标采购模式。主要原因是学校各主食品种的采购量较大,且经加工的粮油类农产品质量标准易统一,采用联合招标采购、定期发货的方式,可以享受较多价格折扣和质量保障。

其次,批发市场采购模式。目前淮安大中专院校的蔬菜、鱼类和大部分豆制品(约占总量的75%)基本采购自清江蔬菜批发市场、淮安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各类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三,分散订单式采购模式,目前淮安大专院校生鲜农产品采购中的肉类、鸡蛋和少部分豆制品(约占总数的25%)大多实行订单式采购,订单分散于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等。

由于各高校后勤食堂的管理机制不同,除了粮油类直接招标采购外,其余生鲜农产品大多采购自批发市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户等。各校单独采购时,由于采购标准不统一、独立采购规模较小,流通环节多,所以通常采购成本较高,采购的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食品安全保障上也存在一定隐患。

1.2 淮安市大中专院校后勤饮食物质需求现状

1、淮安市区大中专院校后勤饮食物质需求现状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淮安市区淮阴师范学院等10所大中专学校的后勤饮食物质需求,按食品种类和品名(参照品种较全的淮阴师范学院后勤饮食物质采购清单)进行列表调研,并且根据生均各类饮食物质的消耗,测算出了全市96000多名大中专院校学生各类饮食物质原料采购的品类和数量(2011年全年)。   

淮安市大中专院校食堂粮油类物质采购中,以大米的年采购量最大,超过了500万斤,面粉接近200万斤,色拉油近72万斤,正是这种规模优势和标准化要求等特点,使高校对这类农产品联合招标采购成为可能。

 

 

 

 

 

 


 

1 淮安市大中专院校食堂肉、蛋、豆制品、鱼类等物质的年采购量

在淮安大中专院校食堂肉类等副食品采购中,从图1可以看出以价格相对便宜,符合学生口味、易配菜的鸡肉采购量为最大,鸡肉的总采购量超过90万斤;而豆制品中以水豆腐的采购量最高,接近64万斤,这可能也是出于食堂配菜和成本的考虑而做出的选择;而鱼类中鲫鱼的采购量居于鱼类首位,这可能考虑到学生特别是占学生大多数的本省学生的口味而做出的选择。

 

 

 

 

 

 

 

 


 

2 淮安市大中专院校食堂各类需求量较大蔬菜品种的年采购量

 2011年全年淮安市各大中专院校的蔬菜采购中,采购量位于前三位的蔬菜有大白菜、土豆、冬瓜分别为212万斤、204万斤和161万斤。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校食堂采购量较大的11种蔬菜多是大路菜,绝大多数是地产蔬菜,供货量大、价格便宜且易储存,同时也方便食堂配菜。

            1:淮安市区大中专院校食堂2011年全年各类食品采购量汇总

序号

类别

采购量(斤)

序号

类别

采购量(斤)

1

粮油

7700810

6

鱼类

1451658

2

猪肉类

901389

7

杂粮类

138528

3

鸡肉类

900432

8

蔬菜

13934533

4

844636

9

干货

210274

5

豆制品

889850

小计

 

26972110

 数据来源:根据附录中的表1 淮安市区15所大中专院校食堂采购品种和数量需求表(2011年)计算得出。

 从表1的采购量汇总中可以看出,淮安市区大中专院校食堂的蔬菜类农产品采购量最大,近1400万斤,其次是粮油类达770万斤,采购总额近2700万斤,所以本地“农校对接”的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可观的。同时淮安的稻米、各种生鲜蔬菜产量也较大,也具备一定的供给基础。

2 淮安农业基地、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生鲜农产品供给现状

为了切实了解淮安“农校对接”的供给条件,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鲜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农民合作社、龙头加工企业等开展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2.1 淮安蔬菜类农产品的供给现状

根据淮安市农委提供的统计资料,截止到2011年底,淮安有3000亩以上的常年蔬菜生产基地49个。年产大白菜、辣椒、黄瓜、包菜、西红柿、豇豆、毛豆等蔬菜100多万吨,这些基地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比较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淮安大中专院校食堂对这些大路蔬菜在品种和数量方面的需求,淮安周边的蔬菜基地完全能满足。关键问题是淮安地区的同品种蔬菜几乎各基地同时收获上市,而学校出于对蔬菜货源、品种和价格稳定性的考虑,希望各类蔬菜能保持稳定、持续的供给,这就与蔬菜生产的周期性产生了矛盾,再加上还有些品种是本地种植较少的,如食堂用量较大的土豆这类蔬菜,本地几乎没有规模种植,所以学校食堂采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依赖清江蔬菜批发市场调剂余缺。

本次蔬菜流通的典型调查对象清江蔬菜批发市场。目前清江蔬菜批发市场日均销售蔬菜2600多吨。由于它具有蔬菜批发量大、品种较全且能保证常年持续供应的优点,较受学校采购部门欢迎,但是由于流通环节略多,其菜价比基地直销要高,且目前该市场尚无物流或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所以学校日常蔬菜采购都要承担一定物流成本和蔬菜损耗成本。

2.2 淮安其他生鲜农产品(如鸡蛋、豆制品、肉类等)供给现状

生鲜鸡蛋供给的典型调查对象,选取的是淮安市经济开发区南马场乡中民村,该村养殖大户年均上市鲜鸡蛋达9-10万斤,于每年的6-12月份上市;农民个体散养年均上市草鸡蛋约3000斤,主要在10-12月和1月份上市。该村鸡蛋总量的60%是通过经纪人上门联系批量收购,20%是与批发企业联系收购,15%是通过农民合作社与连锁超市按订单收购。 调查中蛋鸡养殖大户和合作社对 “农校对接”持欢迎态度。

课题组的豆制品供给调查选取了江苏海隆集团为调查对象,目前该企业年销售豆制品4000-5000吨,原料90%来自苏北地区。该企业豆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施齐全,有全套的微生物菌检设备。海隆集团认为参与“农校对接”,既可以保证本企业豆制品的销路稳定,也有助于学校得到质量安全、价格较低的豆制食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本地区豆制品的种植规模和质量。但是担心高校有可能会拖欠货款。该企业更愿意与由第三方有实力公司组建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合作。

课题组的肉鸡供给调查选取了涟水县高沟镇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小李集海龙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调查对象。前者肉鸡养殖量总数约为100万只,后者约为10万只。合作社的销售主要是通过与本地龙头企业联系,按合同收购。他们认为与高校建立对接可以充分保证肉鸡的销路稳定,而且非常愿意通过与第三方有实力公司组建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合作的方式与学校对接。

课题组的猪肉类食品供给调查选取了江苏苏食淮安食品加工物流中心为调查对象。目前苏食淮安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年加工销售生猪80万头。淮安苏食大部分产品通过连锁超市和企业自设专柜销售,少部分与淮安企业和学校食堂联系按订单销售(目前约1000吨以上)。苏食与单位食堂已有10年的合作经验,有包括对瘦肉精含量在内的18道产品检验工序,能确保食品安全。

3 淮安大中专院校的 “农校对接”对接模式

未来“农校对接”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淮安市区各大中专院校食堂提供价格低廉,质量安全、持续供给的各类农产品,而且也是一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一种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实施运作后有利于学校、企业和农民的三方共赢,且具推广价值,意义重大。目前上海市各高校已通过高校后勤饮食物质采购中心这一中介平台,实现了“农校对接”,其它各地如四川、安徽等地的“农校对接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我们提出淮安大中专院校的“农校对接”的可能模式:

3.1 模式之一:粮油类大宗食品物资的采购仍可实行联合招标采购模式,部分本地优质蔬菜采购也可以实行学校与基地或合作社的直接对接。

目前淮安大中专院校的联合采购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基础,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因此,各大中专院校的粮油采购仍然可以延续以往的联合招标采购模式。在条件成熟时,联合招标采购品种也可以扩大到肉类食品等。

从理论上分析,“农校对接”中的“农”如果是农民合作社和基地,则“农校对接”就等同于一种订单式生产和销售,目前淮安一些规模较大的优质蔬菜基地或合作社已具备了农校直接对接的条件,如果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以及“农校对接”政策的支持,他们将能克服一些不利因素,使生鲜蔬菜的农校直接对接成为可能。

3.2  对接模式之二:建议由淮安市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教园区管委会推动,组建大中专院校后勤饮食物质原材料配送中心。

“农校对接”前期试点工作表明,“农校对接”最好能通过一个流转平台去实现。这个中介流转平台一头连着众多农产品生产者,一头连着众多高校,具有专业、高效等特点。由于目前淮安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普遍实行独立经营核算,加入“农校对接”的合作社或企业如果与学校各个食堂经营者直接签约交易,极容易发生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如随意性大,验货把关不严,拖欠货款严重、不规范履约和合作纠纷等。因此,在生产者和学校食堂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推动,各高校联合控股成立的具有中介性质的流转平台,通过这段流转,把学校与众多农产品生产者连接起来,进行集约采购,集中配送,以有效降低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如组建的配送中心可以在蔬菜集中上市时,以较优惠的价格大批量收购,由自建的冷链物流系统对这些蔬菜进行初加工、储存,以保证对学校食堂以较稳定的价格持续供应蔬菜。当然配送中心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参股和控股蔬菜基地,这样蔬菜的供给成本和食品安全也更容易掌控。

3.3 对接模式之三:可通过政府推动、由第三方按市场化运作成立淮安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联盟或配送中心。

一般来说,由于“农校对接”受市场、环境以及参与组织(如合作社、企业等)自身体制机制、素质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不确定因素多,实施难度大。而采用传统的行政手段组织以及学校之间区域性合作的方式推进“农校对接”,只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要想保持其内在活力和持续发展比较困难。因此,从长远看,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开展“农校对接”活动的必然选择。

有两种市场化运作“农校对接”的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以组建淮安生鲜农产品配送联盟的形式来推动农校对接。目前淮安市生产规模较大,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和手段较完善,具备冷链配送基础的生鲜农产品供货单位有不少,如苏食集团、海隆集团等,这些企业可以通过结成供货联盟的形式,向淮安大中专院校食堂提供质优价廉的生鲜农产品,以满足学校的需求。二是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在城市交通便利处选址建立专门的综合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这个配送中心不仅为市区的学校、企事业单位、超市、农贸市场等提供农产品批发配送,还可以对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集团采购实行配送。这个农产品配送中心将具有农产品展示,交易、中转、初加工、仓储、配送等多重功能,建有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和冷链物流系统,既为“农校对接”提供便利,也为本市和周边地区的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创造条件和便利。

4 政策建议

农校对接“项目的运作与实施,主角是大中专院校和农产品供给者,但是实施运作时却涉及到相关的环境要素,同时还要加强供需双方的沟通与互助,以形成双赢与多赢。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保障 “农校对接”的有效实施:

4.1“农校对接”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首先,本地政府相关部门如市农委、商务局、高教园区管委会等在组织实施“农校对接”工作,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实,监督建立良好市场环境,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等到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农校对接”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健康、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如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竞争机制等,以保证“农校对接”的顺利开展,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第三,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出具检验报告,对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进行严格处罚,逐步建立“农校对接”中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全程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4.2 建立大中专院校农产品“农校对接”采购信息平台。

为了便于“农校对接”的顺利实施,有必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淮安“农校对接”交易信息平台。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不仅为买方——大中专院校食堂或后勤饮食物质采购部门,同时也为卖方——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提供了信息和交易的便利,而且共赢优势明显。

另外,“农校平台”正式运营以后,首先就可以做到采购程序的公开,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监督; 其次是众多农副产品供应商在同一平台、同一时间推销自己的农产品,充分体现了“农校平台”的公平性;第三,食堂采购人员在网上完成农副产品的选购工作,减少了与供应商私下接触的机会,而各供应商在“农校平台”上平等竞争,充分体现“农校平台”的公正性。

4.3 在“农校对接”中充分利用学校人才优势,开展农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淮安本地的一些高校在农业方面的科研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将给“农校对接”中的农校、校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在主动开展“农校企对接”,推行订单式采购模式的同时,又可以把新科技导入农村,把技术送到农户,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的水平,同时高校也可以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营销水平。特别是高校可以利用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农校对接, 组织农户接受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其文化素质、技术水平、 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强化其食品安全责任人意识, 从而影响其在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添加剂,最终使食品安全意识变成农户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 淮安市统计局:《淮安统计年鉴2011》,淮安:2012年第1版,第346.

 

(作者简介:杨剑英,女,1966年出生,山东平邑人,硕士,教授,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地址:淮安市交通路71号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话:13861677545  电子邮箱:yangjy102@163.com

 
返回主页   继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