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物流需求增长放慢,市场竞争加剧的时候,我们发现物流信息化的投入却在明显增加,成为物流市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并成为物流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大部分物流企业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实践经验之后,不少人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惑,他们在问物流信息化未来的方向和目标究竟是什么?有规律可循吗?
回顾历史 总结规律
如果从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的确有一些核心的、似乎不变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规律,对把握物流信息化未来的方向可提供一些启示。总结这些规律既是物流信息化本身的基础建设,对于物流业本质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信息化大体上可以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EDI算起。当时一些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为了提高企业之间的商贸、物流效率,采取了电子数据交换即EDI技术,主要是两大措施:一是建立第三方信息交换机构----EDI中心,企业之间不必建立两两通讯线路,只需与EDI中心交换信息即可;二是建立一套交换数据的标准(代码、格式、通讯等),各企业把需要交换的数据按此标准转换后即可与外部交换,不会影响内部数据的安全。尽管由于EDI采用专线通讯造成成本较高,普及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给后面的物流信息化带来极其深刻的启发。至今我们建设的各种公共信息平台,依然在遵守上述两条原理,第三方服务和信息交换的标准化。另外还要指出的是,物流信息化发端于数据交换与共享,恐怕是这个行业特有的,至今我们还在为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所困扰,可见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对于这个行业的重要性不同一般。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微机和局域网技术的普及,推动物流信息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以管好各企业自身的网络资源和作业流程为目标,并形成了各种以TMS、WMS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从那时开始,物流信息化覆盖了网络和流程两个基本范畴,只不过这一时期的网络和流程仅限于本企业所辖的资源和作业。
从世纪交替到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物流信息化的方向再次转向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企业希望把网络和流程的概念突破自身所辖的限制,开始考虑社会资源的整合、合作伙伴的协同。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努力进展甚慢,表现为采用互联网为技术架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困难重重,影响了物流市场的网络资源整合和作业流程协同。至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仍然是一个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尚未对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出科学的总结,形成行业的共识。
但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不会停脚的,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了物流信息化的新发展,尽管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方向还是依稀可辨的,就是推动产业走向“智能物流”。
简要回顾上述历史,可以得出几点结论,对于加深对于现状的认识和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有益的:
第一,物流信息化会始终围绕着物流的网络和流程这样两个基本范畴展开的,不断地解决网络和流程的问题,也必将遵循网络和流程的发展规律。
第二,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地位特殊,是网络与流程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第三,物流信息化未来的方向是推动物流业的智能化,但基础还是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对于物流资源的管控水平。
市场实践 丰富多彩
我们概括的规律是否符合实际呢?还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物流信息化的市场实践是如此丰富多彩,确实令人难以把握。为此要先对物流市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其实只要把物流的网络和流程作为两个基本概念提炼出来,物流市场的结构、问题、方向还是比较清楚的。
物流市场中有两大板块:一类是基础服务市场如运输、仓储、快递、装卸等,对于资源的依赖性高,提供的是作业流程相对规范的标准化服务,核心竞争力多依赖于资源的规模和布局均衡,也就是说偏重于依赖网络资产。另一类是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如汽车物流、服装物流、食品冷链物流等,提供的是非标准的专业服务,对于资源的依赖性远不如对于专业知识和控制能力的依赖,或者说对于流程的依赖更甚于对于网络资源的依赖。在传统的物流市场,我们不大会看到网络资源与流程作业的分离,但随着物流的深入发展,资源的拥有与使用分离,基础的标准服务与专业的非标准服务分离,尽管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合作关系更加复杂多样,但是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是必然的。物流的两大板块已经出现,并各自在探索前进的道路。
基础服务市场总体上看是供大于求的,并由于“(企业规模)小、(物流资源)散、(市场秩序)乱、(服务水平)差”,恶性竞争严重。因此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资源整合,在集约化、规范化的过程中解决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当前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进程。以最典型的公路市场为例,资源整合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其中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以德邦为代表的资产性整合,二是以传化物流基地为代表的轻资产整合,三是以卡行天下为代表的半资产整合。实践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整合形式,但共同的一点就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的整合,把资源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责任都固化在同一的信息系统之内。在这类市场上,由于流程相对规范,信息化的重点是网络的资源管理。或者说,此类信息化的竞争力最终在于对物流资源(货、车、库、人等)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控制能力。随着物流市场需求的发展,对物流资源的管控要求将不断深化,构成物流网络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轨迹。
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则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因此大部分专业物流的业务并未实现外包。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物流企业不太了解专业物流的特殊流程,不习惯基于流程服务的价值创新,也缺少在流程中整合进其他增值服务的能力。只有少数企业掌握了专业物流的运营模式,即以客户的新价值创新为目标,传统作业为接单手段,流程优化和增值服务为盈利基础,具有极强的非标准订单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基本属于流程型信息化发展轨迹,专业细分越来越深,不同环节之间的责、权、利界定和传递越来越清晰规范,也被称之为流程透明化,这些就是流程领域信息化的特点。当前,发展最快的专业物流市场有汽车物流、食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服装物流、危化品物流等等。这些专业物流的发展有着很强的产业背景,或者说这些专业物流有着极其鲜明的客户价值在驱动。
再来看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前一个时期,各级政府纷纷投资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但是成功者少,失败的确很多。近来政府投资谨慎,反而出现了一些民间投资信息平台的成功案例,例如汇通天下、深圳易流,他们的市场越来越大,商业上也进入良性循环。此外还有嘉晟的服装物流平台等都比较引人注目。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公共平台实现的信息整合是市场行为,遵行市场规律,即在竞争中形成服务价值,服从优胜劣汰的规则。显然政府投资的平台难以适应这样的要求。
其实,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空间很大,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越来越频繁,我们会看到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合作越来越普遍,越来层次也越深。在分与合之间,需要有一个桥梁或纽带,这就是公共平台的价值。只不过这一切都要在市场规则下进行博弈,才能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公共服务具有宽广的前景,同时,平台的服务必须标准化,所以公共平台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提炼标准的公共服务的竞争过程。政府在公共平台的领域里更适于那些依法监管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商业性的公共服务。
展望未来 把握方向
物流信息化的实践是五彩斑斓的,令人眼花缭乱,难免有人会发出不知未来的方向之慨。但是回顾历史,梳理现状,还是可以把握一些趋势性要求。
首先,物流业的基础市场将加快资源整合,表现在网络信息化是竞争的主要领域。网络信息化的基础是对于物流资源的管控能力,加之对于网络合理布局和动态均衡的调控能力,可能最终落实为资源的身份识别、资源属性的时空跟踪能力。
其次,专业物流仍然取决于背景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流程透明化始终是专业物流信息化的一个基础,这个透明化是无止境的,因为流程中的资源会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相关属性,这些属性成为专业物流价值创新的源泉。而透明化技术实际上是将这些属性信息按时间、空间记录下来,以便在流程中加以利用。
物流业在物联网时代将走向智能物流时代。何谓智能?其实在物流领域无非表现为网络的智能化和流程的智能化。网络的智能化,本质上是对于物流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都能够减少资源浪费,不断提高利用率。流程的智能化,是价值创新的智能化,是在复杂情况下总能够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服务价值最大化的能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物流的智能化。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创新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但与前期相比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明显。公共服务将越来越呈现模块化和嵌入式特点,将公共服务标准化之后被整合在各用户自身的信息系统中。
在技术层面,可以看到身份识别、定位服务和移动通讯这三项技术将成为物流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在智能化的趋势推动下,可以预见物流智能终端设备将得到大发展,不管其形式如何多变,其基本特征就是集成身份识别、定位技术和移动通讯功能,如果再根据特殊需求加上某种特有的信息采集功能(传感器),就可以将物流资源的特定属性以及相关的时间、空间记录下来,从而把管控水平提高到所谓的“智能化”水平。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算起,物流信息化已经走过半个世纪了,其间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一笔无价的宝藏,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对于减少未来工作的盲目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也应该是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戴定一,曾任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