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主任 何辉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国际上,世界经济正处在调整过程中,增长动力减弱、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下降。而在国内,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土地、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大,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正在形成。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以规模扩张获取增量收益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政府依靠传统的刺激性政策、搞外延式扩张,也难以托起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必须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找准抓手,寻求突破。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推动供应链的构建,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基本路径。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从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目前,国际上以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主要特点的竞争模式正在取代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强弱已成为决定一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供应链”强则国家经济强,物流活则经济 “血脉”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硬道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宏观经济总体运行质量,还能增强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发展现代物流和供应链是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社会资源周转的重要手段。尽管物流成本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物流一体化建设、物流信息技术普及,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广泛运用是发达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而近几年来,我国这一比率一直维持在18%左右,该指标比美、日等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以上,相当于美国80年代初的水平。同时,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不到3次,远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9-10次左右的水平。这就意味着,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来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现代物流和供应链是企业获取“第三利润源泉”的基本路径。美、日等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效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是降低库存成本和物流费用的基本途径,是企业实现低库存甚至零库存的前提。2012年,我国工业企业库存率高达9.4%,如果库存水平下降1个百分点,每年将减少库存资源占用8000多亿元;如果降到发达国家5%左右的水平,则企业可节约3万多亿元的库存资金占用。
近年来,我国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上现代物流发展仍相对滞后、供应链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在此背景下,要适应国际竞争形势变化、加快推进供应链发展,需要明确总体思路。
首先,要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一方面,要认识到物流和供应链的作用是创造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基本功能是保障运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因而发展物流和供应链的定位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明确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的关系。国际上物流发展经历了实物配送、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三个阶段,因而,发展供应链需要夯实现代物流发展基础,同时把供应链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方向。
其次,要政策引导、分步推进。一方面,要在抓紧落实已出台的财税、商贸等政策的同时,将推动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供应链是伴随着生产方式由“批量化、大规模”生产阶段过渡到“柔性化敏捷制造”阶段而产生的,而我国制造业仍停留在“批量化大规模”生产阶段,生产领域还不能根据行业特点提出有效的物流和供应链需求。因而,应通过产业引导,促进制造、商贸与物流的联动发展,促使生产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有效释放物流和供应链需求。另一方面,结合我国供应链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现实,应分步推进供应链发展。首先要抓住供应链中“采购”和“配送”这两个核心环节,通过加快企业采购目录、产品编码的标准化建设,推进集中采购和共同配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采购和配送效率。同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适应专业化要求,选择重点行业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应用示范工程。目前,汽车、石化等行业都在进行供应链的有益尝试,可以作为推广供应链应用的重点行业。医药、食品、农产品关系着国计民生,应夯实这些行业的物流发展基础,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在这些行业的应用。
最后,要优化环境、夯实基础。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营造企业发展的公平环境。打破物流一体化运行瓶颈,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建设。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培育供应链理念和契约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统计和分析,树立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发展标杆,引导供应链加快发展。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共享和网络兼容,提高GPS、GIS等技术服务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层次。 |